欢迎访问 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网站
今天是2024年11月25日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高新区新闻

新乡高新区“三连升”靠什么

发布时间:2021-02-27

新乡高新区“三连升”靠什么

  紧紧扭住“高”“新”二字不放松,深度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坚持“创新至上、项目第一、效率优先”的新乡高新区,再次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0年,在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大比拼中,一举提升了10个位次,位居第66位。

  从2017年的92位、2018年的84位、2019年的76位,再到如今的66位,连续3年累计跃升26个位次,成为2012年晋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以来最高排名!

  也是2020年这一年,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考核评价中,新乡高新区发展量再次夺冠。

  成绩的背后,蕴藏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工作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喜讯传来,市委书记张国伟、市长王登喜相继作出批示,给予肯定,提出表扬,希望高新区再接再厉,团结拼搏,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全面提高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创新文化,再创新的辉煌。

  政策加持,改革激活力

  高新区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承载了一座城市乃至中原创新的梦想。

  那是1992年,空气中氤氲着春天浓浓的气息,仅仅“五局一办”的几十人队伍,在新乡南大门开辟新的领地。这批最早的拓荒者,在4平方公里的规划土地上蹒跚起步,汗水裹着泥土,勇气挥洒天地,执着于梦想,开启了一个崭新时代。

  今天,打量高新区,我们深深的体悟到,它所走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省、市深切的关怀,都激荡着改革之长风。

  国家战略平台的加持,推动高新区一路疾驰。2016年3月,在省委、省政府强力支持下,我市同郑州、洛阳一道获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同组成中原创新之核。

  不到两个月,省委、省政府出台自创区建设实施方案,对包括新乡在内的三大片区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新乡高新区作为三大核心区之一,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境界,成为引领全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排头兵。

  2020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细化到规划建设、创新激励、开放合作、人才建设、金融支持、服务保障、法治环境、法律责任等领域,从省级层面以制度的形式,突破性的赋予了自创区诸多自主权。这对于新乡高新区而言,又是轻装前行的重大机遇。

  新乡之新,源于创新。从组织领导到工作部署,从支持改革到政策倾斜,再到定期、不定期的专题推进会、协调会、座谈会、研讨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强力推进自创区建设。

  去年春天,我市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关于高质量推进新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简称“新八条”)。八条政策,条条实打实,个个高含金,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发力做好“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三篇大文章,提供了从真金白银到激励保障多方面的政策加持。

  我市还赋予高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市政府把涉及38个市直部门的3465项管理事项,通过下放、委托、派驻等形式赋予高新区管委会。

  数据显示,自创区获批以来,全市财政科技支出逐年增长,年平均增幅高达35%以上,其中对以高新区为核心区的自创区予以了倾斜。

  从“省20条”到“新八条”,高新区集成一系列省、市利好政策,形成了具有“高新特色”的“1+7”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去年一年,高新区兑现政策奖励资金超过了1亿元。

  因改革而生,必然要由改革而兴,改革而强。

  “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改革寄予了厚望,从主要领导到分管领导,时刻关注着改革、支持着改革。”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海潮说,该区率先在全省推行“三制”改革,“铁饭碗”打破了,“大锅饭”没有了,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了。

  经过3年运行,经历4轮选聘,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务实重干、创先争优在高新区已蔚然成风。改革让一批优秀的年轻人走向了前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战场挑起了大梁。从社会治理委员会科长到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再到局长,30岁出头的侯世鑫,实现了3年“连连跳”。像侯世鑫这样“连连跳”的干部还有内聘为管委会副主任的史玉华、服务业促进局局长石应、行政服务中心主任杨媛媛等一批干部。

  发展无止境,改革永远在路上。如今,高新区进一步巩固提升“三制”改革成果,探索“管委会+公司”模式,打通开发区开发运营去行政化和主责主业去社会化的堵点难点,与卫滨区相关职能进行套改,在社会事务和行政职能上实现了“大松绑”。

  补链强链,产业立主导

  坦率地说,历经多年发展,高新区不仅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还曾连续3年获评为全省“十强”或“十快”先进产业集聚区,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发展路径不明晰,“小、散、弱”的产业现状一度影响了发展。

  如何破局新生,走出一条既“高”又“新”的新路子?省、市在关注、在支持,区在思考、在探索。

  “思路决定行动。主导即是拳头,只有立主导,才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志勇告诉记者,通过高水平走出去、俯下身搞调研,高新区梳理产业发展方向,确立了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航空航天、大数据四大主导产业,并重点优先发展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产业。

  发展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这一主导产业,高新区有基础、有优势,更有作为,一方面借助于“中国电池工业之都”的国字号招牌,协同河南电池研究院,形成了政、企、研多向发力;另一方面坚持招商引资“二分之一”工作法,广泛开展延链、补链、扩链、强链招商,推动主导产业特色化、集群化。

  走进氢能产业园,标准化厂房林立,入驻企业接连不断。“在市、区两级共同努力下,我们引进了同济大学张存满教授团队,攻关了氢能燃料汽车的核心技术电堆,还引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兴军教授团队中氢动力研究院项目。”史玉华介绍。

  紧跟着,豫氢动力、豫氢装备、雪人股份、氢璞创能、擎动科技、上海氢枫、上海骥翀等一批优质氢能产业项目快速落地,同时积极开展燃料电池重卡示范运营,初步形成了“制氢-储氢-加氢-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发动机”产业链条。

  明年,北京冬奥会将盛装开启。来自高新区的“豫氢装备”已成为冬奥会的成套设备供应商,中国为世界奉上出彩的盛会,世界也将感受来自新乡的科技澎湃力量。

  高新区的探索实践表明,引进一支团队,聚集一批项目,就能形成一个产业。

  高新区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物新医药产业唯一布局区域、国家火炬计划新乡生物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也是新乡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要区域。

  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引导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小分子药物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

  聚焦主导产业建平台,招引优质企业抓项目,高新区在省自创办、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快速响应,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生物医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营,不仅让华兰生物、拓新药业、海滨药业、佐今明等本土多家企业更具活力、更有名气,更引来一大批优质项目。

  “高新区最懂我们!”杭州万华控股集团副总裁陈颖言语真诚,毫不掩饰,“招商光有热情不够,关键要懂产业,知道企业真正需要什么。”企业挺进中原,众多城市摩拳擦掌,笑脸相迎,但这些企业最终选择了新乡高新区。

  懂什么?一本300多页的主导产业汇编,人手一册,学完要闭卷考试,不及格得补考,补考再不及格扣除相应绩效。高新区不仅大手笔拿出近3000亩土地,还以35%的比例出资,与万华控股集团共建生命科学产业园。

  以万华生命科学产业园为载体,围绕生物医药、精准诊疗、医疗器械与高端耗材、动物保健及功能性食品五大板块,华大基因华中中心、广州博济医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新乡医学院高新教学科研产业园区、新乡医学院附属医院、佐今明制药现代工业园、上海鲸舟新乡市生命科学公共实验平台等一批优质项目争相而来。至此,高新区业已形成了从创新孵化、科研外包和代工到规模化生产的生态体系。

  去年一年,高新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1家,高企数量达到103家,创下历史新高。获批河南省首批“两业融合”试点园区,新认定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2家,在2019年度“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建设考核中评为良好等次。也是这一年,全区签约落地项目多达166个,总投资111.4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签约项目就有25个。

  转变作风,环境创一流

  “没想到高新区急企业之所急,没想到有首席服务官全程协助,没想到所有手续不到一个工作日就能办完。”来自浙江的企业微医集团落地高新区后,其新乡负责人办理一系列手续时,接连感叹三个“没想到”。

  企业负责人的感叹,源于高新区对营商环境的格外重视。“营商环境做不到第一就是落后!”“审批时间最短、审批材料最少、审批流程最简、审批服务最优,打造全市最优营商环境。”这是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形成的共识。

  让企业“最多跑一次”“最好不跑”,高新区跑出了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营商环境的加速度。杨媛媛说,我们就要一切围着企业转,不能让辛苦招来的项目在高新区空转。

  “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不见面审批,所有审批事项办理时限不超过市定办结时限的三分之二,高新区在全市第一家提出。该区先后梳理驻区各单位及区属部门办事清单,公布“最多跑一趟”事项570项,占比88.6%,推动38%的事项由“跑多趟”和“跑一趟”转化为“最多跑一趟”和“零跑趟”,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企业开办全流程审批时限从5个工作日缩减至1个工作日,在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宣传工作考核排名中高新区多次名列第一。

  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区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作为“店小二”上门开展服务,变“政府端菜”为“企业点菜”,变“窗口指导”为“上门服务”,真正实现了由企业要政策向上门送政策的转变。

  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培章是多个企业的首席服务官,很多企业老总、基层干部和乡村群众深有感触地说,他很少在机关办公室,大多数时间都在一线。去年年底,刘培章到河南邦尼生物有限公司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询问企业负责人王威有何困难和需求,对方说订单越来越多,物理空间越来越小,想再扩一块地。话音刚落,刘培章当即表示:“企业只要发展,我们会想尽办法解决,明天一上班就安排有关部门对接。”

  在疫情防控最吃劲之际,高新区实施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网格员现场查验、网格分包领导确认,扎实开展24小时“清零”行动,全区88家限上工业企业,24个省、市重点项目在全市率先实现百分百复工复产。先后帮助48家企业累计获得授信资金7.11亿元,为拓新药业、天丰钢构、天丰节能板材等企业协调国开行贷款3800万元,向9家企业发放科技贷2400万元,免除火炬园和创业服务中心226家企业房租575.6万元。

  汗水浇灌收获。2020年,高新区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市“进三甲、列四强”,获得了“河南省企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在全市营商环境评价中获得全市最高分,排名居3个功能区第一位。

  置身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高新区的目光更远大,责任和担子也更重: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导向,围绕四大主导产业,突出重点发展优势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主要创新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打造新乡乃至河南经济“升级版”的新标杆……

  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跃一壑,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一个厚实的国家级高新区,已然矗立在我们面前;一个不畏重压、砥砺奋进的国家高新区,必将愈发挺拔向上!

关闭
关闭
关闭
关闭